法国电影这东西,咱看的人,动不动就扯上“艺术”俩字,可真懂其中的门道儿的人,估计都在那眯眼打盹儿。那些个长镜头还有那些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对话,跟超市里那些进口红酒似的,标签越花哨,越能让人感觉高大上。
新浪潮就是省钱
1958年的那部《四百击》,导演特吕弗口袋里就剩下了30法郎,愣是搞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。回过头来看,那些晃晃悠悠的镜头,说不定就是摄影师手抖的后果。戈达尔那家伙更是狠,跳剪剪辑是因为胶卷不够用,结果还被后人捧成了先锋艺术的代表。
爱情戏不等于亲嘴
法国人谈恋爱那可真是个烟鬼,一部电影里头平均得抽掉47根烟。《巴黎最后的探戈》里,马龙·白兰度抽得嘴都木了,可咱们观众记着的却是那黄油味的桥段。看这电影,可得提前准备好润喉糖,学两句法语脏话,保管你学得风生水起。
吃饭戏比剧情长
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里俩人聊了80分钟才亲嘴,《美味关系》里做顿饭镜头拍了45分钟。法国人把餐前酒喝得跟连续剧似的,吃货们可得备好零食,不然饿得直想快进。
战争片自带滤镜
《漫长的婚约》这电影拍一战,简直就像拍婚纱照似的,战壕里都亮得跟柔光似的。阿黛尔·雨谢这姑娘,穿着蕾丝裙找未婚夫,炮弹呼啸而过,她还得先整理整理刘海。这法国人,就是死也要死得优雅,哪怕是被子弹击中,姿势也得保持芭蕾舞的脚位。
巴黎永不堵车
《的士速递》里那车开得比火箭还快,200码轻松飚过,可现实里巴黎街头,司机连自行车都赶不上。电影里的埃菲尔铁塔24小时闪亮不停,但现实里每晚8点就熄灯了,要拍夜景还得自己动手P图。所以说,来巴黎玩儿,别抱太大希望,别忘了提前买好地铁票。
艺术片防困指南
瞧着侯麦那对话戏,得牢记这三招:一、窗帘镜头那是深度思考的象征;二、别把沉默当卡带,时间长点正常得很;三、就算有人突然裸泳,咱也不必报警。碰到看不懂的桥段,就随便点个头,跟旁人说“这镜头切换太牛了”,保准显得你挺懂行的。